歐洲央行係統大範圍宕機後,歐盟多名議員質疑“數字歐元”可行性
852025-07-05 07:29:26
眾所周知,很多世界名曲
是以河流的名字命名的,
在我們海南,
也有這樣一首家喻戶曉的歌。
這首歌被選為
博鼇亞洲論壇年會的背景音樂,
也多次在國際盛會上奏響,
成為海南重要的文化標識,
它就是歌曲《萬泉河水清又清》。
鮮為人知的是,
《萬泉河水清又清》的音樂母體其實是
黎族民歌《五指山歌》
(又名《五指山五條河》)。
在本期《口述海南ⷨ饧說》節目中,
葩姐從萬泉河畔跨越到珠江,
帶大家探尋黎族民歌《五指山歌》
的另一個流向——
《萬泉河水清又清》的創作故事。
從一支黎族羅尼小調到
黎族民歌《五指山歌》,
再到芭蕾舞劇《紅色娘子軍》的插曲
《萬泉河水清又清》,
我們分明地看到,
一首歌就像一條河。
它不是靜止的,
它會帶著河流所孕育的文化基因
流向不同的方向,煥發新生,
最終匯入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大海中。
↑葩姐赴廣州采訪現居羊城的海南作曲家蘇才霞老師。
通過節目,
我們終於撥開曆史的雲霧,
尋覓到第一個為《五指山五條河》
填詞的海南先輩——
他與他的時代
被一首老歌呼喚回來了。
很多人對《萬泉河水清又清》的旋律
都很熟悉,
但用海南話演唱的《萬泉河水清又清》
大家欣賞過嗎?
讓我們來一起欣賞葩姐用海南話
演繹的《萬泉河水清又清》。
↓↓
葩姐手記
流淌在羅尼小調上的旋律
《口述海南•葩姐說》第二期發布的黎族民歌《五指山五條河》(也即《五指山歌》)再次圈粉,這首婉轉動聽帶有悠悠鄉愁的民歌,喚起了幾代人的記憶,那些熟悉的場景和心靈深處的情愫被激發出來了。海南學者鄭小枚女士留言:音樂很妙,輕柔地把五指山的林莽、薄霧、曦光、流溪、船型屋呈現於歌的背景中,和著古韻的悠揚,聲聲入心。那些飄逝的歌音、那些遠行的靈魂,仿佛都在眼前——許多人第一次知道,經典歌曲《萬泉河水清又清》的母體原來是黎族民歌《五指山五條河》,而《五指山五條河》來自黎族曲調“羅尼調”。尤其讓人驚喜的是,通過這期節目,我們終於撥開曆史的雲霧,尋覓到第一個為《五指山五條河》填詞的海南先輩——他與他的時代被一首老歌呼喚回來了,熟悉他的人們一再深深緬懷,那首流淌在萬泉河上的歌兒也不會忘記跟他最初的碰觸。
他就是瓊崖縱隊文工團有名的才子吳乾鵬先生。吳乾鵬(1911~1952),原海南瓊山縣大致坡鎮文風村人。他的父親吳泰三是當時遠近聞名的國畫家。自小得到家庭熏陶的吳乾鵬,音樂、繪畫、篆刻互為貫通,表現出極高的藝術天賦。1927年,年僅16歲的他考上北京大學美術係,專修西洋美術,六年學業,四年修畢。1931年,他以優秀成績提前獲得畢業證書。時值抗日烽火連天,吳乾鵬利用美術、音樂等藝術手段,進行抗日救亡活動。
大約是1948年春天,早已經回到故鄉海南參加革命並擔任要職的吳乾鵬,在五指山革命根據地聽到了一曲動聽的羅尼調,他憑借自己對音樂的敏感,敏銳地捕捉到這首調子所具有的傳唱性。他隨即為這首羅尼小調填詞,才有了後來在海南傳唱極廣的黎族民歌《五指山歌》優美感人的歌詞。
海南自古是詩歌之鄉,也是歌謠之鄉。明清時期,海南民歌有了新的發展。尤其清代,海南民歌更加興盛,海南群眾性的賽歌活動風行,地方誌多有記載。在黎族聚居或黎漢混居區域,由於生活條件、語言文化的差異,往往形成一種或幾種較為流行的曲調,也稱“唱調”。曲調的稱謂一般取自歌中的襯詞或其流行地名,或隻是標明歌的內容、長短。例如:“羅尼調”“四親調”“紅毛調”“千家調”“歐歐調”“長調”“短調”等等。不同的“唱調”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功用。
我們今天所要說的“羅尼調”主要流行在保亭、五指山一帶。“羅尼調”的開頭,由低往高,舒緩、自由地唱出襯詞“羅尼”,語調舒緩,高吭悠揚,是海南具有代表性的旋律,多用於深摯的情歌、熱切的讚歌等。
這一期,我們請到海南作曲家、海南廣播電視總台原新聞廣播音樂編輯、《中國民間歌曲集成——海南卷》編委蘇才霞老師做客《口述海南ⷨ饧說》。蘇老師是海南瓊海人,畢業於廣州星海音樂學院理論作曲係,曾主持編輯廣播音樂節目《寶島新歌》《每周一歌》《音樂經典》等,深受聽眾歡迎,並與海南老一輩音樂家結下深厚的友誼。作為音樂專業的科班生,蘇老師曾創作多首旋律優美、地方風格濃厚的海南題材歌曲,曾獲得國家級和省級歌曲評選金獎,代表作品有《海南姑娘》《醉了三月的山》等等。
誠然,有一些世界經典音樂作品是以河流的名字命名的,比如《藍色多瑙河》《黃河大合唱》《梭羅河》等等,我們身邊的這條河,也因一首經典歌曲而聲名遠揚——它成為博鼇亞洲論壇年會的開場音樂,入選新中國成立70周年100首優秀歌曲,成為海南具有標誌性的文化標識——那就是歌曲《萬泉河水清又清》,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她的“前世今生”。
葩姐於2022年7月10日
下一期《口述海南•葩姐說》
將帶來哪些精彩內容?
敬請期待!
海南日報口述曆史研究中心 海南日報新媒體中心聯合出品
出品人:吳斌
總監製:林紹煒 韓潮光
總策劃:鍾節華 陳楓 胡續發
主理人:蔡葩
執行策劃:張傑 鄧瑜
統籌/文字編輯:蔡曼良
視頻剪輯:周淑儀
視頻攝像:周達延 韋茂金
片頭設計:林琳
片頭包裝:周達延
配樂支持:文海雲
特別鳴謝:海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、海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“海南民歌搶救工程”項目、瓊海博鼇蔡家宅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